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,赘述在文章结尾如果说中国近代史中哪个时期最动荡,首当其冲的就是清末和民国,因为在这期间存在几大权利的交织碰撞,百姓们的生活可谓是煎熬无比。而在民国时期,有不少女性因为家境殷实和自身条件的优渥,被人称之为“名媛”,在大部分人的眼中,这样的女性都是非常成功的,人生之路也是璀璨又耀眼。但实际上在动荡的年华中,即便是“名媛”也有她们的苦难,你知道哪些遭受过“时代蹉跎”的“名媛”呢?照片中这位面容看着十分高贵又端庄的女性,名叫“郑念”,是民国时期一位名副其实的“名媛”。而且,郑念也被称为是“中国最后一位贵族小姐”,可见她的家境是多么优渥和高贵。郑念的祖父曾是清末民初时期的大儒,父亲曾是北洋政府的高官,因为家境显赫,因此家中对郑念的教育也十分注重。她自身也非常喜欢学习,喜欢将一切感兴趣的内容都容纳在自己的大脑中,因此凭借自身的学习动力,她也顺利考进了燕京大学。在这里就读,光靠家境显赫是没有用的,更重要的是自我的丰富学识,因为能够在这里读书的人,家境已经是最不起眼的条件了。在结束燕京大学的学习生涯后,郑念并没有选择放任自己,而是继续深造,那时候出国还是比较困难的,但她却能够前往伦敦经济学院留学,并且以博士学位毕业。能够有这样的条件,郑念的追求者自然是数不胜数,加上年轻时期她的容貌,也是非常出色的。照片中就是郑念青少年时期,穿着短裤和短袖,虽说是短头发,但是笑容中透出的明媚和朝气也是难以掩藏的。并且在封建思想还没有完全消除的时代,郑念能够有如此大胆的穿着,除了自身对于社会发展的认知与渴望外,家庭的支持也必不可少。由此可见,郑念的家庭并不是传统封建的家庭,对于女儿的成长,她的父亲还是有着比较前卫的思想。郑念的气质非常好,浑身上下都散发着“名媛”的优雅和端庄,在众多的追求者中,郑念也是有着自我的标准。对于婚姻的选择,她并没有盲目的信奉“父母之命”,他的父亲也希望她能够找寻到属于自己的浪漫和幸福,因此她的良缘直到在伦敦留学期间才出现。都说异国他乡遇故知是一种幸运,对于郑念来说也是一种幸福。在伦敦期间,她遇到了一个名叫“郑康琪”的男子,两人同姓,又都是中国人,在相处以后两人就开始了恋爱生活,后来更是结为夫妻。郑康琪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人才,在婚后不久,郑康琪就担任起了民国政府驻澳大利亚的外交官,郑念没有选择异国婚姻,而是选择陪伴在丈夫身边,一起前往悉尼生活。两人在甜蜜生活中也迎来了一位“小天使”,那就是女儿郑梅平,这张照片也是一家三口为数不多的全家福,因为在此后不久,郑念和丈夫选择归国,通往幸福的路也被拦腰斩断了。归国后不久,郑康琪就被检查出来患上了绝症,在郑念42岁的时候郑康琪最终因病离世了,从此之后郑念就过上了思念丈夫和独自抚育女儿的生活。为了保持生活和生计,郑念也担任了亚细亚石油公司总经理顾问这一职位。虽说需要游走于公司与政府之间,但是为了能够维持生活的体面,加上孩子成长不能缺少资金的来源,因此她也只能不断努力的工作。这张照片就是当时郑念所居住的地方,位于上海市内的花园洋房,虽说现在看起来比较萧条和破旧,但是在那时的社会来说,郑念的居所已经是非常奢华的地段了。除此外,郑念家中还有不少佣人,古董家具也不在少数,郑念凭借一己之力将一家人的生活始终维持在“名媛贵族”的层面上,这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是非常艰难的。从郑念中学时期,她就已经明白了身份地位所带来的体面是多么重要,当时虽说在民国也有许多和她一样的风云人物,但是像郑念这样的却是极少数。毕竟能够先后四次登上《北洋画报》的封面,郑念的能力和经历也是非常重要的。然而对于郑念来说,这样的安稳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,原本就需要一个人撑起一个家已经是十分艰辛,可偏偏祸不单行。1966年特殊时期的打击开始“肆虐”,而身为昔日的“名媛”,郑念自然是躲避不开,原本宁静又温馨的家,突然被几十个人破门闯入,没有任何的解释,就开始对她家中的物品、古董进行打砸。但郑念并没有冲上去与人辩论,反而是气定神闲的坐在家中吃早餐,因为在此之前她已经有了预感,甚至还将自己的钱财取出,希望能够安顿好佣人,以免她们也卷入这场“无妄之灾”。在那时,郑念的身份就已经是被“批判”的理由了,更何况她的工作性质还是和外国人相处甚多,因此当时扣在她头上的还有“英国间谍”这个标签。后来她被关押进了上海第一看守所,开始了长达六年的牢狱生活。而在这场风波中,她的女儿也一样没能逃过此劫,在女儿惊慌失措的时候,她却是从容的开导女儿,或许对于她来说,自己保持体面和从容就是对女儿最好的安慰。在她被关押后,她的女儿也被关进了牛棚,母女二人的生活都从天堂一下跌入了“地狱”。不过在牢狱中虽然过着非常困窘的生活,但是郑念却依旧维持着专属于她的体面,她通过引用毛主席的话向看守要来了清洁工具,将原本破败又脏乱的牢房变得干净。虽然和之前的生活相比简直是有天壤之别,但是能够尽可能的保持体面和干净,已经是郑念在困境中能够保留的唯一习惯了。而在她被关押的过程中,就连看守都没有想到,一个锒铛入狱的“犯人”,还能悠闲的给马桶做垫子,为了方便睡觉还用手帕裁成了眼罩,只为帮助她入眠。然而尽管她不肯屈服于“欲加之罪”,但是她的亲弟弟却难以承受。在一次次的审讯和折磨下,选择“叛变”,并且还将所谓的“证据”交出去,试图以此来减少对自己的折磨。不过尽管如此,郑念每一次面对审讯还是会坚持写上“没有犯过任何罪”这几个字。虽然她的精神顽强不屈,但是肉体却还是难以抵挡那样的折磨,手铐将她的双手都磨破了,血肉模糊也得不到治疗,只能眼看着皮肤流血然后化脓最后结痂。六年半的时光是漫长的,更何况还是在没有任何期许的情况下,没有时钟,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,只能日复一日的等待。直到1973年,郑念终于是“守得云开见月明”了,重获自由的时候郑念已经不再年轻了。可是尽管如此,身上那股子“傲气”却并没有消失,反而是在恢复自由之身不久后,就开始在上海和北京两地的报纸上刊登声明。而这份声明所表达的宗旨就是:自己是没有罪的,因此在自己含冤入狱的事实面前,她想要政府赔礼道歉。但在公证还没有得到前,郑念就得到了一个非常悲痛的消息,那就是自己的女儿已经离世了。郑念坚持不懈的要找到女儿死亡原因,或许是皇天不负有心人,她终于探寻到了女儿死亡的真相,原来所谓的自杀其实都是“人为”,她的女儿是被人活活打死,在伪装成为了自杀的假象。在郑念的坚持下,这位杀害了自己女儿的凶手也终于获得了他应有的惩罚,尽管只被判处了15年,但这是身为母亲必须要给女儿的公道。完成这一切后,她就抛下所有去往了美国,并在72岁那年完成了名为《上海生死劫》的自传。《上海生死劫》发行后就风靡各国,甚至还被翻译成了不同的语言,在不同国家畅销,郑念也在国外度过了孤独却安稳的晚年生活。直到2009年,她在家中洗澡不慎被烫伤,虽然及时住院治疗,但由于医疗水平有限,感染细菌后她还是离开了人世,终年94岁。回看郑念的一生就会发现,维持体面并不是需要金钱或权利,有时候体面所指的或许只是一个人的精神面貌,干净整洁的衣衫、打理整齐的头发、井然有序的居家生活都是一个人体面的展现。我们无需扮演他人眼中的角色,不用完成他人设定的框架,维持自身想要的生活和勇气才是真正的体面。郑念的故事阐述出一个很好的道理,爱世界和享受世界的前提是先要爱自己,在原则问题上绝不妥协,生活中自尊自爱,赋予自己力量和喜悦。参考资料:中国新闻网——郑念:籍贯不是上海的“上海名媛” 2009-12-09法治报道网——她是中囯绝色美人,入狱6年,出狱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,写下了轰动世界的一本书!2020-04-26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